2010年3月31日

布魯日(Brugge)(2009/04/12)

前幾日在阿姆斯特丹時,穿著短袖也不覺得太冷,即便當時只是初春;到布魯日這天,天氣尚可,陽光時常露臉,可是覺得冷,應該是當日風大的緣故。這個迷人的中古世紀小鎮,有人稱它叫「比利時威尼斯」,也有人稱它叫「北方威尼斯」。2000年布魯日舊城中心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2002年更獲得「歐洲文化之都」的稱號。


2000年布魯日舊城中心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2002年更獲得「歐洲文化之都」的稱號

市場廣場(Market Square)是布魯日最著名的廣場

露天咖啡座與餐廳散佈於市場廣場四周,夏天總是坐滿遊客

城區內小巷交錯,連接著一個個廣場;最著名的廣場是市場廣場(Market Square)與布魯日廣場(Burg)。鐘樓與省議會在市場廣場旁,是兩座最顯著的地標;鐘樓建於13世紀,象徵城市自治,內有47個排鐘,優美的鐘聲可響徹整個布魯日;露天咖啡座與餐廳散佈於廣場四周,夏天總是坐滿遊客;遊城馬車在這裡排班,噠噠的馬蹄聲,讓這座古城增添許多古味。

鐘樓建於13世紀,象徵城市自治,內有47個排鐘,優美的鐘聲可響徹整個布魯日

鐘樓與省議會在市場廣場旁,是兩座最顯著的地標

噠噠的馬蹄聲,讓這座古城增添許多古味


市政廳是哥德式古老建築,在布魯日廣場(Burg)旁

聖血禮拜堂(小小的,有金色雕像那間)和德國羅滕堡(Rothenburg o.d. Tauber)的聖雅各教堂(St. Jakobs-Kirche)一樣,奉祀著十字軍東征所帶回來的耶穌聖血

在布魯日廣場(Burg)旁則有市政廳和聖血禮拜堂(Basilica of the Holy),遊船登船點在市政廳後面。市政廳是哥德式古老建築,內部的壁畫是比利時著名的英雄、政治家、藝術家和科學家。聖血禮拜堂和德國羅滕堡(Rothenburg o.d. Tauber)的聖雅各教堂(St. Jakobs-Kirche)一樣,奉祀著十字軍東征所帶回來的耶穌聖血。和阿姆斯特丹一樣,運河交錯於布魯日市區,運河為布魯日的美帶來畫龍點睛之效,主要古老建築也都沿著運河興建,因此乘船遊布魯日是最好的方法。


乘船遊布魯日是最好的方法,但是排隊的人大排長龍

船來船往,好不熱鬧

我們的船長正在跟我們解說安全事項

布魯日古老建築比比皆是,這棟樓標注1614年

布魯日風光

布魯日風光

布魯日風光

布魯日風光

布魯日風光

這家餐廳掛了許多荷蘭木鞋,難道這是荷蘭餐廳?沒錯,布魯日是比利時的荷語區,Brugge也是荷蘭語

比利時巧克力是非常著名的,布魯日也有許多手工巧克力店,在布魯日旅程的最後,就以購買巧克力做為Ending。

2010年3月28日

荷蘭(Netherlands)與台灣(Taiwan)

「想思情郎想自己,不知爹親二十年,思念想欲見,只有金十字,給阮母親做遺記,放阮私生兒,聽母初講起,愈想不幸愈哀悲,到底現在生也死。啊...,伊是荷蘭的船醫。」這是從小聽到大的台灣民謠《安平追想曲》的一段歌詞;小時候我「阿媽」常用「荷蘭豆」(豌豆)煮鹹稀飯及炒米粉;小時後在街頭叫賣的一種白色糕點,我「阿公」告訴我那是「荷蘭糕」;我買的房子社區叫「荷蘭村」;荷蘭是我第一次出差的西方國家,國小教科書也唸到「鄭成功趕走荷蘭人」。也許就是這些因素讓我在世界杯足球賽總為荷蘭隊加油,那一本書或誰談到荷蘭,總會不經意多注意一下,就連寫部落格也從荷蘭開始。

台灣和荷蘭的關係,最早要從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台灣開始,現在的「安平古堡」原為荷蘭人所建,稱為「熱蘭遮城」,而赤嵌樓原來是「普羅民遮城」,也是荷蘭人所建。1661年,鄭成功趕走了荷蘭人,從此台灣才開始被中國比較有系統經營。
「安平古堡」原為荷蘭人所建,稱為「熱蘭遮城」

赤嵌樓原來是「普羅民遮城」,也是荷蘭人所建

荷蘭這片土地,800年前都還只是湖泊與溼地,從12~14世紀才逐漸形成人可以居住的地方,至今都還有1/3國土為於海平面以下。17世紀時,荷蘭人壟斷日本貿易,佔領台灣和印尼,發現紐西蘭(紐西蘭的英文名稱New Zealand是從荷蘭西南省份Zeeland而來),從葡萄牙人手中奪走非洲好望角與南美巴西。荷蘭東印度公司貿易額在這時候竟然佔世界貿易額一半。現在不要說那家公司可以有這樣的規模,就連任何國家的貿易額也佔不到世界的一半,可見荷蘭國力在當時有多鼎盛。即便是現在,這個土地與台灣相當,人口大約是臺灣的2/3,同樣缺乏天然資源的國家,不論社會福利或國家競爭力,在世界上的排名都還是名列前茅。這些優異的表現,讓台灣曾經出現過一個笑話「鄭成功,你為什麼要趕走荷蘭人?」

荷蘭這片土地,800年前都還只是湖泊與溼地,靠風車汲水出海

荷蘭究竟是靠著什麼完成如此大業,這當中一定有許多值得台灣借鏡的地方。荷蘭人天生就是生意人,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由荷蘭人創立,1609年全世界第一個證券(股票)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成立,銀行的成立比英國早一百年,紐約這個城市也是由荷蘭所建立,荷蘭可說是現代商品經濟的創造者。但光有這些特質並不足以成就大業,其中很大的要素是荷蘭人的「誠信」,這也是他們傳給後世的經商法則。大約在1596到1598年間,有一位荷蘭商船船長名叫巴倫支,他嘗試從北方航道(北極)到亞洲,不幸他們被冰給封住了,他們只能靠打獵活下去,對於客人托負的東西絲毫未動,而且當中就有他們所需要的衣服與食物,最後他們死了八個人。來年冰雪融化後,他們完整地將貨物交到客人手上;就是這樣地「誠信」,荷蘭成為17世紀的經濟中心,當時他們船隻總數比英格蘭、蘇格蘭和法國加起來還多,所以有「海上馬車夫」之稱。台灣做為世界IT最大代工廠,從這裡我們能學到什麼?

荷蘭經濟是靠鯡魚起家的

荷蘭人對國家的觀念曾經是這樣的,西班牙曾經因為聯姻的關係將荷蘭納為西班牙的版圖,荷蘭人沒有反抗,直到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因為與法國連年爭戰而課以重稅時,荷蘭人終於得面對國家這個問題。一開始各省個自為政,所以獨立戰爭連連挫敗,直到各省簽署同盟,團結抗敵,戰爭才開始朝有利荷蘭進行;最後終於取得勝利並罷黜西班牙國王。取得勝利的荷蘭人對政治利益並沒有興趣,他們只想擁有他們的經濟利益。於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荷蘭人竟然請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來領導與保護他們的國家,英國女王當然爽快就答應了。但精明的荷蘭人發現,英國女王所收的「保護費」竟然比西班牙國王還高。於是各省發表聯合獨立宣言,建立獨立國家。我們常聽人說「商人無祖國」,荷蘭便是「商人無祖國」的最佳例子;台灣人別天真地以為美國、日本或大陸政府會幫忙保障台灣人的生命財產,從荷蘭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台灣人能保護台灣人。
即使務實的荷蘭人也是得面對國家問題

荷蘭人「務實」,懂得用協商達成共識,知道自己的實力,不會膨風,從未在國際政治上自惹麻煩;懂得「借力使用」,運用大國的資源成為自己的資源。荷蘭人有多務實?過去大家應該聽過英國使者到中國晉見乾隆,因為下跪的問題而失去東西兩大強國交流的機會。荷蘭使者早在順治時期就曾晉見中國皇帝,令人意想不到荷蘭人竟會同意行三拜九叩之禮,可見荷蘭人有多「務實」,有多能屈能伸。荷蘭地處英國、法國和德國三大國中間,荷蘭人介紹自己國家都會說「荷蘭是一個很小的國家。」但小國也有大志氣,務實的荷蘭人,認清自己的定位,建立自己的優勢,扮演歐陸「門戶」,讓歐陸成為荷蘭「腹地」,變成掌握資源流通的樞紐。如果荷蘭面對英國、法國和德國謙稱小國,台灣面對人口65倍,土地300倍的中國怎能不是小國呢?很可惜,台灣前兩位領導人要不是智慧不夠,就是私心自用,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不斷叫囂,不斷對抗,讓台灣喪失許多利用中國資源的機會。台灣應該學習荷蘭的「務實」,認清現狀,定位自己的角色,與大國和睦相處,並且運用智慧,站在巨人肩膀上。

紐約是荷蘭人建立的城市(圖片由網路轉載)

荷蘭人認清自己的角色與定位,很清楚地知道需要什麼才可以達成目標。荷蘭人把自己定位為中間人,歐陸轉運站,做全世界人的生意,所以「語言」和「與世界同步」就非常重要;荷蘭人大多會說多種語言,也非常關心國際事務。從以前荷蘭同事那裡了解,除了本國語荷蘭語外,90%荷蘭人可以說流利英語,70%荷蘭人可以說德語(其實荷蘭語和德語相近),40%荷蘭人可以說法語,荷蘭籍華人也很多,中文對荷蘭也不是問題,「語言」這個基本工具具備了,做全世界人的生意就已成功了一半。台灣缺乏天然資源,跟荷蘭人一樣,必需與全世界做生意才能生存。台灣蠻幸運的,全世界最多人口語言中文是我們的母語,可是我們的外國語言教育一蹋糊塗;英語教育至少六年,能聽說無礙的僅是極少數;日語在舊國民黨時代是不被鼓勵的,所以日據時期的日語普遍性並未傳下來,因此台灣人又少了一項優勢。從我看來,台灣政府把母語教育當成小學的主要語言教育是不對的,這對台灣國際競爭力並沒有太多的幫助。我並不是反對母語,而且我認為母語應該保留而且發揚光大,只不過不要佔用學校資源,母語教育應該交給家庭與社會。我會建議台灣應鼓勵中小學生多看布袋戲,不僅學習母語超快,而且可以學到讀書人的唸法,從一般家庭教育是學不到這些的 (現在常用的台灣話只是一般的白話俚語,拿古文詩詞來唸,十個有九個不會)。那學校應該著重那些語言教育呢?第一當然是中文教育,中文做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語言,而且可預見中國將成為世界強國,不僅是台灣,世界各國都必然要學習;從西元2000年開始,一股學習中文風正方興未艾。第二是英文教育,十九世紀英國最強,二十世紀乃至二十一世紀初美國取而代之。英國與美國做為世界最強大國家兩百多年,所英語已成全世界共通語言;在可看到的未來,沒有任何語言可取代它(中文太難學了,不易成為世界共通語言)。第三是日語,日本在二次大戰期間侵略東亞各國,所以成了最顧人怨的國家。日本外國語言教育也不好,台灣人寬宏大量,對日本人最友善,文化也最接近,日本人也比較相信台灣人,台灣成為日本在經濟上進軍中國的最佳伙伴;日語是台灣站在日本巨人肩膀上的必要工具。第四是西班牙語,拉丁美州這塊土地幾乎全講西班牙語(除了巴西講葡萄牙語,但也和西班牙語接近),因為地緣的關係,這塊土地一直是獨立市場,語言文化也不易被融合或同化,具有西班牙語這個工具,臺灣將具有共享大餅的機會。

荷蘭人大多會說多種語言

荷蘭人「與世界同步」,荷蘭報紙頭版新聞幾乎都是國際新聞,荷蘭人也對歐洲的鄰居瞭若指掌。荷蘭人沒有德國的種族沙文主義,自認是最優秀的民族;也沒有法國的文化沙文主義,自認自己文化最優,別人都是蠻夷之邦。荷蘭人自認平凡,容易接受外人,也虛心學習。這樣的態度,就像「江海納百川故能成其大」,是荷蘭自17世紀起成為經濟大國的原因。之前台灣政府一直稱台灣是海洋之國,但實際做的卻是鎖國。海洋必須有容,我們前政府只看到台灣,看不到大陸,看不到世界。台灣新聞幾乎只報「台灣新聞」,世界新聞寥寥無幾;台灣前兩位總統動不動就把台灣說得多偉大,敢與大陸對抗;這兩位先生到底在想什麼,台灣只是一個小國家,要謙虛要務實,千萬不要「夜郎自大」。台灣在整個亞太地區具有絕佳位置,如果之前政府眼光夠遠,台灣今日就是亞太地區的門戶。時光回朔至1995,高雄港是全世界第四大港,香港正處於回歸前的不安,有錢人紛紛移民英國或加拿大,上海只不過是「老上海」,如果台灣學習荷蘭把阿姆斯特丹與鹿特丹建成歐陸空運與海運轉運站,也把桃園和高雄建立成亞太空運與海運轉運站,趁著香港迷漫不安之際將台北建立成亞太金融中心,今日的台灣或許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面貌。97之後香港局勢明朗且穩定,赤鱲角機場建成啟用,香港繼續維持它的亞太轉運中心與金融中心。如今上海浦東機場和洋山港也已建成啟用,新虹橋機場也會在2010世博會前改建完工,台灣已然完全失去機會。荷蘭人向外看,「與世界同步」,「海洋立國」故能成為歐洲門戶。而相對地,台灣人「向內看」,用嘴巴講「海洋立國」,整體國力排名正不斷下降中。

新上海即將成為新的亞洲金融中心

台灣到底還有沒有機會,我認為還是有的,只要能學學荷蘭看看世界有多大,不要整天喊「台灣台灣我最大」就是成功的開始了!